为提升历史学专业素养,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4月18日,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历史学2022级师生前往“绥德汉画像石馆”和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上午十点,师生一行来到了绥德汉画像石馆。进入展馆,一幅气势恢宏的浮雕壁画迎面而来,生动呈现了汉代贵族想象中的死后世界。画中的墓主人仆从簇拥、瑞兽环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侧壁则展示了汉画像石的开采、绘制与雕刻过程,使我们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制作工艺有了初步认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各类画像石。展品题材丰富多样,涵盖狩猎放牧、农耕植禾、楼阁庄园、宴饮庖厨、车马出行、军事征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百戏、纪年石刻等多个主题。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及3D影像技术的结合,我们不仅领略了汉画像石精湛的雕刻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风貌、思想信仰与历史文化价值。
随后,师生们前往毗邻的绥德县博物馆继续参观学习。该博物馆以丰富多样的馆藏文物,系统性地展示了绥德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展览按照历史时序与文物类别,精心划分为“始皇一统”、“秦塞上郡”、“文明之光”、“泥条手作”、“金石之美”、“大国之器”、“千锤百炼”等七个主题展区。在“大国之器”展区,一件清代紫砂壶与青绿琉璃杯格外引人注目。紫砂壶造型古朴典雅,壶身线条流畅自然;青绿琉璃杯质地莹润通透,在灯光映照下更显流光溢彩。讲解员特别介绍,这件青绿琉璃杯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烧制而成,具有夜光特性,在暗处能自然发出荧荧微光,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者高超的技艺水平。这些精美文物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更见证了中华传统工艺的卓越成就。同学们也对绥德地区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物质文化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接着,师生们来到与博物馆相邻的359旅司令部旧址。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6军团和红军第32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下辖由红6军团编成的第717团、由红军第32军等部编成的第718团,共5000余人。是八路军最早的6个主力作战旅之一。
这座承载着绥德革命记忆的历史建筑,通过主题雕塑群、照壁浮雕墙及多维叙事展线,系统呈现了绥德警备区的红色印记、习仲勋同志领导的中共绥德地委工作实践,以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办学图景。展陈聚焦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关头为独立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特别通过场景还原与互动装置,生动再现了359旅在陕甘宁边区垦荒戍边、支援前线的历史贡献。参观过程中,员工们借助全息影像与文物档案,沉浸式感受了革命者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对党的群众路线与军事智慧有了深刻体悟。
在此次见习过程中,绥德汉画像石馆以刀凿为笔,解码汉代社会百态与生死哲学;县博物馆以器物为媒,串联起从秦塞雄风到明清匠心的工艺史诗;359旅旧址则以革命记忆为炬,照亮红色基因的精神谱系。三处文化地标共同诠释了文物古迹中所蕴含的历史学价值——既有深厚学术价值,更有滋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沃土价值。当3D复原的汉砖纹样与夜光琉璃的幽微光芒在记忆中辉映,当垦荒戍边的革命场景与精雕细琢的古代工艺形成时空对话,我们深切体悟到:历史专业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在文明长河与红色血脉中找寻精神坐标的成长历程。这种沉浸式研习,必将激励学子以更饱满的学术热忱守护文化根脉,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作者:祁姝瑜